| “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之(第十四期)散文类:“生命况味”(二)-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_欢迎访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官方网站
scroll down

学校部门

好读书,读好书!| “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之(第十四期)散文类:“生命况味”(二)

作者:

2024级高一年级9-16班同学

来源:

科教处

访问量:

2025-03-26

 

“畅游书海,感受阅读快乐;浸润书香,分享阅读体验。”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好地推动华中师大一附中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倾力营造“读好书,好读书”的书香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开展“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旨在激发每一位师生读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与书本为伴、与经典为友、与大师对话,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提升素养,培养“未来世界的引领者”,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化地标,藏书多达九万多册 ,不仅承载着师生们学习阅览、资源获取、学术科研的需求,也发挥着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悦读·乐享”活动将陆续推出同学们推荐的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馆藏书籍,引导同学们在书籍、信息资源丰富的时代,学会选择读什么书,如何智慧地读书,在阅读分享之中成长为有文化高度、有思想深度、有人文气度的人。

 

让更多的人,读更多的书。传递阅读的星星之火,感受智慧的静水流深。我们定期推出“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的相关报道,让我们的高中生活有诗、有书、有远方!

 

本期“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推出2024级高一年级9-16班同学阅读推荐的散文类优秀作品专辑(二)。指导老师为语文学科涂平老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同学们推荐的散文类书籍吧!

 

推荐书目:

1.《我与地坛》 (史铁生 著)

2.《文化苦旅》 (余秋雨 著)

3.《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汪曾祺 著)

 

指导老师:涂平

涂平,华师一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党员,课改先进个人。2024年湖北高考语文145分黄郑煊同学的语文老师。曾荣获国家级论文评比一等奖,华师一首届教学节论文评比一等奖,华师一青年教师新课程优质课竞赛一等奖第一名等;曾辅导学生荣获楚才杯作文竞赛一等奖,海峡联合杯作文竞赛一等奖,全球华文学生文学奖一等奖等;所带班级曾荣获“武汉市优秀班集体”“武昌区优秀班集体”等荣誉称号。

 

导 语:

在喧嚣尘世中,寻一方宁静,散文便是那心灵的栖息地。它似山间清泉,洗涤心灵,流淌着诗意与哲思。于细腻笔触下,赏春花秋月,感人间冷暖。跟随作者的脚步,穿梭于岁月长河,领略山川湖海的壮丽,体悟市井小巷的烟火。

散文,没有小说的跌宕情节,却以真情实感雕琢生活片段。灵动的文字间,蕴含着无尽韵味,或激昂振奋,或温婉低吟,触动内心最柔软处。阅读散文,是一场与心灵的对话,让疲惫的灵魂得到慰藉,于字里行间感受文字的力量,开启一场美妙的精神之旅。沉浸其中,品味生活的本真之美。

 

“悦读·乐享”推荐人:郑梓涵(高一14班)           

阅读推荐:《我与地坛》(史铁生 著)

【书籍概况】

《我与地坛》是由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所著的一篇长篇哲思抒情散文。这部作品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是作者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散文中饱含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对亲情的深情讴歌。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推荐理由】

散文《我与地坛》的语言简洁、形象、朴实且极富哲理性,正是这种哲理性的文学语言在无声地言说着作者的精神世界。作者对地坛这座古园中的一草一木进行了洋溢着生命活力与激情的描写与刻画,可以说在这些事物上寄托着作者最为浓烈的感情,可谓“一草一木总关情”。 让人不禁为文中优美的语句、深邃的言辞所吸引,更为作者坎坷的人生、完满的精神世界所打动。

 

【书海拾贝】

1、既然是梦想,不妨就让它完美些吧,何必连梦想,也那么拘谨,那么谦虚呢?

2、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3、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到自己的身影。

 

【读书札记】

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于人生长河中,纵有风浪,纵遇礁石,纵处逆流,终愿吾之心中始终保有着那一道不灭的光,于黑暗中提灯前行,向阳而生。

在人生旅程中,唯有逆流而上方显英雄本色,正如史铁生21岁双腿瘫痪后,又患上肾病,却不曾向生活的苦难屈服,以文字书写己心,拯救自己,点亮他人。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自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于救亡图存的道路上历尽艰辛与坎坷,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无数次的尝试屡遭挫败,甚至一度陷入被列强争相瓜分的泥泞之中,然中国终究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条胜利之路。纵观历史,没有一个丰功伟绩是可以轻轻松松的建立起来的,而唯有信念坚定,不畏挫折者,方能成就伟业。挫折乃是积累经验的方式,是取他人之长的机会,是避免骄傲自大的警钟。没有挫折这把利剑,哪怕是聪明果敢之人,也终将变成温室中的花朵,失去成为傲人挺立的坚毅,不畏人言的勇气与坚定理想的执着。

掩卷覃思,考试的失利,比赛的挫败,这种种平日看来无法逾越的挫折,与史铁生一生所遭遇的心理、生理上的打击相比,不过是九牛一毛,他都能一一逾越,创造自己的辉煌,给无数同样身处泥泞的人带去力量,我们又怎能因细石止步,久久于自己所设的桎梏中郁郁不得志,放弃那曾经为之倾倒的月亮。

面对病痛,史铁生如是言,苦难既然把我推到了悬崖的边缘,那么就让我在悬崖边坐下来,顺便看看悬崖下的流岚雾霭,唱支歌给你听。面对挫折,自怨自艾只会加重戾气,唯有在内心深处修篱种菊,于灵魂深处愈加坚定自己的理想追求,方能体验到属于自己的理想世界。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雄鹰搏击长空,须经历断喙之苦;腊梅风雅出尘,须经凌霜之寒。真正的强者,唯有敢于面对苦难,拥抱挫折而载歌载舞,才得还以生活之本真。愿你我纵生如逆旅,依旧保持一苇以航的勇气。

 

涂平老师点评:

心向暖阳迎坎坷,梦随朗月破迷雾。与强者交谈,你学会了于悬崖边坦然地欣赏流岚雾霭;与智者为伍,你悟到了生如逆旅,唯有在内心修篱种菊,才能一苇以航。

 

“悦读·乐享”推荐人:杨瀚实(高一15班)

阅读推荐:《文化苦旅》(余秋雨 著)

【书籍概况】

当代学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是他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作品包含四部分: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推荐理由】

文化大散文,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寻中华文化脉络。从自然到人文阅读中所收获的,是历史苍凉深邃,文脉绵延悠长,个体生命的追问。作为高中生,可以领略厚重历史和人文情怀,塑造个人品格。

 

【书海拾贝】

1.大智不群,大善无帮,何惧孤步,何惧毁谤。

2.斜躺着,看白云,听蝉鸣,传闲话。

3.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却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我们不害怕迫害,却绝不肯定迫害。

4.孤独不是一种脾性,而是一种无奈。

5.人民和历史最终接受的是坦诚而透彻的生命。

 

【读书札记】

只言片语,道不尽中华文化的灿烂,余秋雨的《莫高窟》让我们管中窥豹,一见莫高之绚丽。沉浸于这些饱含作者真情实感的文字中,伸长脖颈,眺望千年宝洞,共鸣一份震撼与敬重。

余秋雨此文以随和柔美的笔风,记叙游览莫高窟的同时,糅入对历史深沉的凝想和对当代社会精神的联想、对话。“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当望见风姿无限,连衣褶都流泻得像音乐一样的雕塑时,余秋雨想到了盛唐,想到了五代十国,想到了古人对宗教的虔诚;当看见世俗的生活气息时,余秋雨望见了瓦舍和诸宫调、家庭宅院和说书人……夹叙夹议,还带抒情,余秋雨不仅就莫高窟中艺术品风格变化和时代变迁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更是像旅客一样,顺历史而下,营造出厚重的历史纵深感。

余秋雨还对现代文明表达了反思。废墟是伟大的,是极具价值的;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了登山者的遗体;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楫的残骸;登月是伟大的,因为有“挑战者号”的陨落;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失落、诀别……人生也好,社会也罢,最终会归为尘土,化为废墟,倘若因物质而放弃精神信仰,为繁荣放弃沉淀,社会的意义便荡然无存。

在余秋雨笔下,这莫高窟层次丰富,是对人性的呼唤与向往。阅读时,不妨丢弃自己,让无数双艺术的巨手将你碎成粉尘。

 

涂平老师点评:

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文字准确地概括了《莫高窟》的内容及其写作特色。在余秋雨先生的笔下,每一寸壁画都在诉说着千年前的辉煌,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力量。

 

“悦读·乐享”推荐人:蔡文沛(高一8班)

阅读推荐:《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汪曾祺 著)

 

 

【书籍概况】

本书展现了汪曾祺简单随性的生活哲学,于无声处揭示生命的饱满和丰盈。通过质朴的文字,汪曾祺传达了对家深厚的情感和对生活纯粹的热爱,道出了“只要活得洒脱而诗意,至味就在人间”的平凡事理。

 

【推荐理由】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或许我们应该放慢脚步,去感受那些被忽视的生活瞬间,去品味那些看似平凡却充满韵味的生活细节。汪老在书中以温暖、质朴的文字,描绘了家庭日常的温暖、天真童年的美好、市井生活的烟火,是精神浮躁时的一剂良药,能自省、安神、治愈。

 

【书海拾贝】

有家可回,有人在等,有盏灯会为你守候。看似平淡的每一天,都是不可复制的幸福。

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

人总要待在一种什么东西里,沉溺其中。苟有所得,才能证实自己的存在,切实地活出自己的价值。

 

【读书札记】

家人相伴,灯火明亮。窗外寒风凛冽,屋内温暖闲适。指尖拂过书页,墨香席卷而来。白纸黑字中,是汪曾祺于古稀之年写给每个人的活法,亦是他自己人生的真实写照。

汪曾祺出生在书香世家,爷爷是清末的秀才,父亲在音乐、美术、体育方面样样精通。父亲在他身上倾注了无限关爱。父亲常常给他扎风筝:春风既成,惠风和畅,在碧绿的田垄间奔跑呼叫,童年的欢愉与满足随风筝一同乘风而上。当他拿着父亲做的荷花灯笼穿街过巷,引来同伴们一阵阵羡慕的惊呼时,美好纯粹的童年和家人满满的疼爱在此刻具象化。成人之后,父子二人一起喝酒、聊天、吹牛,清风朗月之下,多年父子成兄弟。父亲给予他的爱是丰富的,是细腻的,犹如冬日和煦暖阳,为他驱散前路的阴霾,指引他前行的方向。这是他乐观与豁达的人生基础,亦是他眷恋故乡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笔尖里能够蘸满情感的真切原因。

豁然达观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汪曾祺的代名词。在下放的漫长岁月里,他起猪圈、刨冻粪、搬麻袋、翻农田,什么脏活重活他都干过,他不怨天尤人,只说“我这才知道‘劳动是沉重的负担’这句话的意义”。下放到沽源县的“马铃薯研究站”,每天重复着无聊的画土豆、吃土豆的工作,他却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的,全国盖无第二人。”他用乐观、豁达、洒脱、随性为自己筑造了一个堡垒,抵挡外界的喧嚣与痛苦。他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却又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他用心发掘任何事物的积极面,却又不是对时代的黑暗不管不顾。在他看来,狂风袭来,不是阻碍前行的束缚,而是助我奔跑的力量;骤雨突降,不是击溃生长的砖石,而是滋润生命的甘泉。他看透世事,用乐观、豁达,书写人生的诗行。

历经种种磨难,汪曾祺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向阳而生,这是与生俱来的天性使然,更离不开他对生活发自肺腑的热爱。他写西南联大的学生在茶馆中的热闹与喧嚣,他去街头巷尾寻找人间烟火的幸福和灯火阑珊的温暖,他记录隐匿于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醇香与充实,他享受简单生活中的每一处平凡与美好。北京的秋花、昆明的雨、果蔬秋浓、葡萄月令,他把对人间草木的每一寸爱都凝结在自己的文字里,种种微小在他的笔下变得生动而有趣,成了漫长岁月中熠熠生辉的点缀。

在平凡的光阴里,我们过着寻常的生活,活着平凡的生命,体悟着平淡里的幸福。翻开汪曾祺的散文,进一步走进他温暖的内心,体会另一种豁然达观、热爱世界的幸福,去欣赏一花一木,去热爱一分一秒。

 

班汉祥老师点评:

蔡文沛同学的推荐文章《家人闲坐,灯火可亲》不仅展现了其对汪曾祺作品的深刻理解和喜爱,更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带领读者一同走进了汪曾祺那温暖、质朴的世界。蔡文沛同学以深情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汪曾祺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以及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通过汪曾祺与父亲之间的温馨互动,以及他在下放岁月中的乐观态度,蔡文沛同学展现了汪曾祺深厚的情感底蕴和豁达的人生智慧。同时,她也通过汪曾祺对西南联大生活、街头巷尾的人间烟火以及自然风光的描绘,展现了汪曾祺对生活无尽的热爱和发现美好的能力。

2025 /

03-26

所属分类:

相关资讯—

Baidu
map